在疫情防控特殊状态下,为确保“六稳六保”,广西市场监管局狠抓食品质量安全,严把市场准入关,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探索“互联网+监管”新模式,着力加强农贸市场综合监管,取得了良好成效。
广西市场监管局出台了《关于实施农贸市场规范化管理的通知》,通过规范管理机构职责,明晰市场功能分区布局,严格食品市场准入,规范食品经营行为,完善追溯体系,推进诚信经营等十个方面,为农贸市场基础建设和制度管理设定了“标准”。同时,发挥“样板”作用,打造了梧州大塘菜市场、北海城东综合市场等一批“标准化”的农贸市场,通过典型示范引路,以城市带动乡村,先进带动后进的做法,引领全区农贸市场提质升级。目前,全区共有976家农贸市场、14.79万个固定摊位软硬件设施得到了优化改善。
2017年以来,广西共投入1.1亿元建设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快检监测系统,用科技手段把好农产品的“入口关”。各地每天上市销售的蔬菜、禽畜肉类都须经检测设备“验明正身”后才能入市销售,一旦发现有农药兽药残留超标或含有“瘦肉精”“孔雀石绿”等有毒有害成分,将被禁止进入市场并接受监管部门调查。快检结果每天都会在农贸市场大屏幕滚动播放,接受群众监督,进一步推动农贸市场开办者和场内商户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截至2020年8月底,广西全区1018个农贸市场快检室覆盖率已达99.4%,5.28万户入场销售者销售的农产品接受快检筛查,农贸市场每月列入监测范围的食品不少于 100个批次。同时,广西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快检系统可以对全区各地食用农产品每日快检结果进行精准监控。据统计,2020年1—8月份,广西共开展食用农产品快检64.95万批次,同比上涨78%,产品阳性检出率1.11%,同比下降0.59%,农产品问题发现率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把好“入口关”的同时,广西市场监管部门着力构建农产品溯源体系,自治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农业农村厅在全区推行以承诺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所有进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实行带证准出,市场开办者对农产品实行索证、查证准入。自此,广西农产品入市有了“身份证”,生产者销售有了“承诺书”,市场监管部门查验有了“新手段”。通过实施合格证制度,倒逼种、养殖生产者和市场销售者落实主体责任,落实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制度,构建和完善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