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突出问题,防城港市积极为海产养殖、特色餐饮、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的个体工商户打造“名特优新贷”金融服务,以“三破三立”改革探索出一条金融服务个体私营经济的新路径。
破解获客难题,建立“精准画像”机制,让“人找钱”变“钱找人”
依托“党建+分型分类”,让服务直达“神经末梢”。市场监管部门以“党建+服务”赋能个体工商户发展,通过党建引领,联合金融机构派驻“党建金融服务专员”,精准推送政策、简化贷款流程,有效破解融资难题。同时,建立分型分类培育机制,将全市10.5万户个体工商户划分为“生存型、成长型、发展型、名特优新型”四类,针对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提供从普惠金融、技能培训到品牌推广、市场拓展的差异化帮扶,全力支持其稳健经营与高质量发展。截至2025年10月23日,全市个体工商户累计达10.62万户,新增个体工商户16155户,同比增长7.53%。
依托“数据+名录库”,把优质主体“一图呈现”。市场监管部门充分发挥数据资源优势,依托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成果,系统整合“名特优新”商户的商标品牌、信用记录、经营状况、行业特色等多维度信息,构建动态更新的“名特优新”优质经营主体名录库。目前入库商户68户,其中拥有地理标志商标50户、广西老字号9户、认证32户(部分商户同时拥有几项),实现“数据画像、一键检索”。
依托“白名单+精准推”,将融资对接“一键直达”。建立“数据共享+名单推送”机制,定期向金融机构推送白名单,目前累计推送“名特优新”经营主体名录111户。此举显著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获客成本与风险识别难度,使优质商户从“被动找贷”转向“主动获贷”,初步实现了从“人找钱”到“钱找人”的转变。截至目前,已实现意向授信2040万元,惠及68户特色商户,合计425万元。
破解抵押难题,建立“信用增值”模型,让“诚信”变“资产”
推动评价指标向“本土化”改变。联合人民银行防城港市中心支行出台《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试点实施方案》,把市场监管领域的信用风险等级、行政处罚、列严列异、荣誉信息等指标纳入征信体系。通过信用评价信息共享和互认,实现“一次评价、全市通用”。
推动授信模型向“标准化”完善。农信联社据此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标准化授信评价模型,将信用评价与授信额度、利率定价、放款速度“三挂钩”,进一步提升了信用贷款的比重,引领信贷评估从“看资产”向“看信用、看品牌、看未来”转变,有效解决了个体工商户“抵押难”的问题。
破解放款难题,建立“政银协同”流程,让“多次跑”变“一次办”
构建主题银行“全域覆盖”体系。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各商业银行创新设立“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题银行”15家,实现全市商业银行全覆盖,数量居全区第一。主题银行集成营业执照注册登记、账户开户、融资贷款等3大事项“一窗通办”,营业执照5分钟立等可取,账户开户同步完成,贷款申请“一站式”受理。今年以来,主题银行共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办理营业执照1019户,开设账户5074户,发放贷款31亿元。
打造审批流程“并联再造”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建立“优先受理、优先调查、优先审批”的快速响应机制,实行“快审快贷”。通过服务环节前置、审批流程并联,大幅压缩贷款审批周期,平均用时从1天压缩至15分钟,提升融资效率,确保市场主体能够及时抓住商机。在“名特优新贷”支持下,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镇“海之源水产行”成功扩大经营规模,实现了从农贸市场小铺面扩大经营至独栋、多处经营场所,有效助力“小个体”实现“大作为”。
实现金融服务“场景嵌入”模式。在政务服务大厅、市区联社网点等场所设立“名特优新贷”专属服务窗口,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将金融服务嵌入市场准入、年报公示、商标受理等市场主体办事高频场景,实现“办事顺带申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