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百色市积极探索创新,以“便民化监督”为核心,通过推行“随手拍”“区域化举报”等模式,成功构建起从“便民举报—部门响应—结果反馈—优化提升”的完整闭环。这一举措推动监管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构建起食品安全治理的全新格局,显著缓解了基层监管力量不足、投诉举报信息流转不畅、监管效能低下的问题。其中,农村食品问题发现率与去年同期相比提升47%。

构建多元举报体系,拓宽风险感知渠道
百色市多渠道拓展投诉举报途径,在保留现场、信件、电话等传统举报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了公众号、QQ群、微信群等便民化的举报模式,极大地简化了举报门槛和流程,让群众手机上简单操作就能完成举报。群众可以通过“语音”、“图片”或“视频”一种或多种自媒体的方式,“随手拍”举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农村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大大降低了举报门槛,打破了传统举报流程繁琐、证据提交困难、时间成本高的壁垒,充分激发了群众参与监管的积极性。通过广泛动员群众、志愿者、协管员、乡贤等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织密全域风险感知网络,让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无处遁形。
建立高效处置机制,打造闭环监管链条
线索高效处置是关键。百色市通过建立基层筛查机制,根据线索的紧急程度和性质,将其分为“紧急处置”“一般核查”和“科普宣传”三类,有效避免了虚假举报造成的资源浪费。一方面细化反馈制度,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举报得到重视,问题能够及时解决,进而增强对监管工作的信任,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投诉举报中来。另一方面定期评估和优化投诉举报渠道,通过分析举报数量、处理效率、群众满意度等指标数据,持续改进工作机制。
创新监督宣传模式,推动监管场景前移
如何引导群众有效参与农村食品监管工作,是“便民化监督”模式的核心。百色市积极探索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模式,将监管服务场景前移到群众身边。开通“食品安全科普大篷车”流动检测站,深入村屯开展食品检测,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了解食品是否安全;通过“你点我检・服务惠民生”活动进农村,增强与群众的互动,根据群众需求开展食品检测,提升群众参与感;将食品安全知识编入地方山歌、制作方言版“食品安全顺口溜”、把法律条款嵌入村规民约等。这一系列“接地气”的宣传举措,将监管要素巧妙融入群众生活,扩大了食品安全宣传的覆盖面,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轻松学习食品安全知识,进而更主动地参与到“便民化监督”工作中来。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128个便民投诉举报群,覆盖全市90%以上行政村,覆盖人数达1.2万人次;累计收到各渠道有效线索292条,立案查处违法行为266起。